主页 > 装修知识 > 蛤壳的功效与作用_蛤壳的种植技术_食用蛤壳的注意事项

蛤壳的功效与作用_蛤壳的种植技术_食用蛤壳的注意事项

时间:2024-08-11 11:09:54 浏览量:

1 食用蛤壳的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蛤壳。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

  蛤壳海产软体动物。贝壳坚厚,大型,壳高6~8厘米,壳长约7.3厘米,壳宽约4厘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贝壳中部,略靠前方,壳顶尖端微向腹面弯曲。贝壳表面膨胀光滑,外面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有的壳全为暗褐色,放射线和轮线不明显,老年时壳顶的表皮很易脱落而现白色。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科属

  分类:帘蛤科

  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

2 蛤壳炮制方法

  蛤壳《圣惠方》:“细研。”《普济方》:“研如面。”“水飞”。《本草害利》:“宜生捣碎用。”现行,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碾碎或碾粉。

  煅蛤壳《圣济总录》:“烧通赤研细。”《直指方》:“烧灰存性,为末。”《本草蒙筌》“宜火煅作(爆),勿和剂煎汤。”现行,取净蛤壳,置无烟的炉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临床运用: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蛤壳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

  1、蛤壳治咳喘痰多:海蛤壳、半夏、桑皮、苏子、贝母各三钱,栝蒌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2、蛤壳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煅蛤粉一钱、漳丹一钱四分,冰片四分。上药研成细粉,用液体石蜡合成药膏。清洗患部后,将上药涂于患部,覆盖纱布,每天两次。(《全展选编妇产科》)

  3、蛤壳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医学纲目》)

  4、治瘿瘤:海蛤(研)、人参、海藻(马尾者,汤洗去咸,焙)、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二沸,去滑,切,焙)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猪靥子末一钱匕,甜藤一尺(去根五寸取之),甘草一寸,水五盏,同煎取一盏半,分三次。每次调散二钱匕,临卧服。(《圣济总录》海蛤散)

  5、蛤壳治小儿疳永,肿满气息:海蛤、泽泻、防己各一分,萝卜子三十粒。上为末。三岁一钱,酒调下,连进二服,小便利,即效。(《普济方》海蛤散)

  6、治水气头面浮肿,坐卧不安或嗽喘者:海蛤(捣研如面)一两,甘遂三分(为末,绢罗如面,用白面和作剂),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研)一两一分。上三味,以桑根白皮一两,用水二升煮,如嫩,即加干枣三十枚,擘破,同煮取一升,去滓,取入前件药,和,如作索饼法,煮令熟,看冷暖得所,空腹服食。须臾快利,小便甚多。勿怪。(《圣济总录》海蛤索饼)

  7、蛤壳治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一两,芒硝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类证活人书》海蛤散)

  8、蛤壳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脓肿大:海蛤壳四钱,海藻、牡蛎各五钱,夏枯草六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9、蛤壳治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刘禹锡《传信方》)

  10、蛤壳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汉防己一两,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遂一两(煨令微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以枣肉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大麻子汤下七丸。(《圣惠方》)

  11、治鼻衄不止:蛤粉一两(研极细,罗五、七遍),槐花半两(炒令焦,碾为末)。上研令极匀细。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如小可只用半钱。兼治便血不止,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神白散)

3 蛤壳的鉴别与应用

  文蛤海产软体动物。贝壳坚厚,大型,壳高6~8厘米,壳长约7.3厘米,壳宽约4厘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贝壳中部,略靠前方,壳顶尖端微向腹面弯曲。贝壳表面膨胀光滑,外面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有的壳全为暗褐色,放射线和轮线不明显,老年时壳顶的表皮很易脱落而现白色。

  贝壳内面呈白色,右壳具有三个主齿及两个前侧齿;两个前主齿短而高,侧扁,呈三角形,后主齿较大,与背缘平行,与韧带等长,具二纵沟,近背一条较大,密生许多横列的细齿。两齿呈倒V字形。左壳有三个主齿及一个前侧齿;前端两主齿略呈三角形,后端主齿长,与贝壳背缘平行,齿面具有两个纵沟,沟内具有许多横列的细齿;前侧齿短。外套线痕显明,外套窦短,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形,前闭壳肌痕较狭,略呈半圆形。

  栖息于浅海泥沙中。

  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北自辽宁,南至海南岛等地区均有。

  青蛤壳薄,近似圆形,长度与高度几乎相等,宽度约为其1/2,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前端向前方转曲,无小月面,揗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黄褐色,不突出壳面。

  贝壳表面极突出,无放射肋,生长线在顶部细密,不甚显著,至腹面渐粗大,凸出壳面,形成环形轮脉,壳面的颜色可随环境而改变,淡黄色或棕色,亦或带有紫色边缘及色环。

  贝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整齐的小齿,腹缘细小,至背缘渐粗大;铰合部狭长且平,左右壳各具3枚主齿,均集中于铰合部的前部;外套肌痕显著,外套窦深,呈楔形,自腹缘向上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前闭壳肌痕细长,略呈半月状。

4 蛤壳的功效与作用

  蛤壳又叫海蛤壳,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脾胃虚寒者慎服。

  功效分类:清肺化痰药;软坚散结药;利水消肿药;制酸止痛药;敛疮收湿药。

  别名:海蛤壳

  性味:味咸;性微寒。

  归经:归肺经、肾经、胃经。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

  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蛤壳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

  1、蛤壳治咳喘痰多:海蛤壳、半夏、桑皮、苏子、贝母各三钱,栝蒌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2、蛤壳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煅蛤粉一钱、漳丹一钱四分,冰片四分。上药研成细粉,用液体石蜡合成药膏。清洗患部后,将上药涂于患部,覆盖纱布,每天两次。(《全展选编妇产科》)

  3、蛤壳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医学纲目》)

  4、治瘿瘤:海蛤(研)、人参、海藻(马尾者,汤洗去咸,焙)、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二沸,去滑,切,焙)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猪靥子末一钱匕,甜藤一尺(去根五寸取之),甘草一寸,水五盏,同煎取一盏半,分三次。每次调散二钱匕,临卧服。(《圣济总录》海蛤散)

  5、蛤壳治小儿疳永,肿满气息:海蛤、泽泻、防己各一分,萝卜子三十粒。上为末。三岁一钱,酒调下,连进二服,小便利,即效。(《普济方》海蛤散)

  6、治水气头面浮肿,坐卧不安或嗽喘者:海蛤(捣研如面)一两,甘遂三分(为末,绢罗如面,用白面和作剂),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研)一两一分。上三味,以桑根白皮一两,用水二升煮,如嫩,即加干枣三十枚,擘破,同煮取一升,去滓,取入前件药,和,如作索饼法,煮令熟,看冷暖得所,空腹服食。须臾快利,小便甚多。勿怪。(《圣济总录》海蛤索饼)

5 蛤壳简介

  蛤壳是海产软体动物。贝壳坚厚,大型,壳高6~8厘米,壳长约7.3厘米,壳宽约4厘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贝壳中部,略靠前方,壳顶尖端微向腹面弯曲。贝壳表面膨胀光滑,外面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有的壳全为暗褐色,放射线和轮线不明显,老年时壳顶的表皮很易脱落而现白色。

  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能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借潮流而迁移。雌雄异体,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黄色。

  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TAG: 蛤壳

© 转乾企业管理-上海店铺装修报建公司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