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丑寅卯12时辰名称(古代时辰)
时间:2024-05-08 12:35:39
浏览量: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什么
- 2,古代的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 3,古代的时辰都是什么
- 4,古代时辰对照表
- 5,古代的12个时辰分别是
- 6,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叫什么
- 7,古代时辰的划分
1,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什么
分别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2,古代的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读音: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生肖时辰对照表1、子时-鼠(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冇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冇时间最活跃。2、丑时-牛(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冇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冇化的食物。3、寅时-虎(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4、卯时-兔(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破冇晓、旭冇日,指太阳刚露脸,初升的时间;月亮又称玉冇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5、辰时-龙(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也是吃早饭时间,相传这是“群龙行冇雨”的时候。6、巳时-蛇(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冇蔽在草丛中。7、午时-马(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冇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冇烈,阳气达到极限,阴冇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冇类动物。8、未时-羊(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冇跌、日冇央等:太阳偏西为日冇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9、申时-猴(15食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10、酉时-鸡(17是至19时)日冇入,又名日冇落、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11、戌时-狗(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冇夕、日冇暮、日冇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冇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冇门。12、亥时-猪(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冇动,安冇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3,古代的时辰都是什么
4,古代时辰对照表
按天道的运行法则:阴阳往复循环一年,历经春、夏、秋、冬有12个月,每月有30日,每一天有12个时辰,每个时辰又有八刻二十分。寅初,就是二刻五分之内,第二个二刻五分之内为寅中里,而第三个二刻五分为寅中外,第四个二刻五分为寅刻末。简单些理解,也就是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是以寅时开始,也就是清晨的:3-5点。一日之计以子时为始,那么,马伯庸老师为何要从“寅时”写起呢?前几天,“源易缘”曾发过一个动态,指出:传统文化《易经》中认为,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寅”为一日之内的3至5时,万物开始成长有“演”之意!以“丑”时结束,应包含一个自然大道:经过生长到繁荣,直至衰亡、收藏的过程,仍然终而有始,万物滋生!阴阳循环往复,祸福无门,却始终相随…《长安十二时辰》里,除了寅时,依次相推的时间段分别是: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子时、丑时。“源易缘”注意到,马老师所用的时间表现手法,正是古人所用的“12地支计时法”。天干地支的来历,与轩辕黄帝有关。相传,黄帝时期,常遭蚩尤相挠。为解万民之苦,黄帝与蚩尤曾战于涿鹿之野。然而,虽经百战,流血百里,黄帝却也不能战胜蚩尤。于是,黄帝沐浴斋戒筑坛祭祀于天,方丘礼地。上天受到感应,降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和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助黄帝。黄帝后将10天干按照圆形排列;以12地支按照方形排列,天干地支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才将蚩尤神打败。后来,黄帝的大臣大挠氏,感叹说:黄帝是圣人,都没有办法制服惩戒凶恶的人,万一百姓们以后再遇到相同的困难和灾祸,又该怎么办?在大挠氏的努力下,终于将10天干和12地支一一配对,形成了60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后来,这个最古老的发明创造,就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夜半者子,鸡鸣者丑,平旦者寅,日出者卯;食时者辰,隅中者巳,日中者午,日佚者未;哺时者申,日入者酉,黄昏者戌,人定者亥!综上可知,古人用12时辰纪时,分别对应的24小时为:子时为首,晚23点以前,属于前一天,23时以后至凌晨1时,就是另一天的开始;丑时指的是一日之中的凌晨1点至3点;寅时指的是清晨的3点至5点;卯时指的早晨的5点至7点;辰时指的是一日中的7点到9点;巳时指的是一日中的9点至11点;午时是一天中的分界点,指的是中午的11点至13点;未时指的一天中的13点至15点;申时指的是一天中的15点到17点;酉时指的一天中的79点至19点;戌时指的是一天中的19点至21点;亥时指的是一天中的21点至23点。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参考资料:《周易》、《中国民间传说》、《四库全书》、《渊海子平》等;5,古代的12个时辰分别是
【子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酉时】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戌时】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时辰=两个小时6,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叫什么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7,古代时辰的划分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