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知识 > 楚辞九辩全文及译文

楚辞九辩全文及译文

时间:2025-02-14 00:34:01 浏览量:

《九辩》,古乐曲名,已失传。王夫之《楚辞通释》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九辩”是反复多遍演奏的组曲。宋玉素有忠君报国之志,但一生穷困潦倒,理想落空,因借古乐“九辩”为题一抒抑郁情怀。

《九辩》是继《离騷》之后的又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宋玉的代表作。作者宋玉是楚国略晚于屈原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他的思想与创作受屈原影响很深,《九辩》就留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九辩》之所以能在楚辞创作中占据一席之地,更主要的还在于它保持了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并在诗歌文人化特色和情景交 融方面有所发展,故宋代大文学家欧陽修有“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的赞叹。

《九辩》继承了屈原以诗抒情志、叙经历、叹遭际的特点,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忠君的情感和坚守节操的品格也与屈原作一脉相承。《九辩》全篇九章,悲秋和思君主题贯穿始终。宋玉的悲秋情绪虽是有感于个人遭遇而发,但与时代强大的催化作用是分不开的;因而宋玉的悲感虽是属于他个人的,但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状况以及对时世的忧思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诗人的心灵是敏感而细腻的,萧索的秋景触动了他心中郁积已久的悲怀愁绪。他将秋季的自然景物加以细致描摹,同时将个人的孤独感与诉不尽的悲哀倾注其间。这种秋与人的情感的高度结合,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鲁迅《汉文学史纲》说:“《九辩》……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騷》,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

【原文】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①,

憭慄兮若在远行②,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③,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④。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⑤,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⑥。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⑦,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⑧,

惆怅兮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⑨,

蝉寂寞而无声⑩。

雁雍雍而南游兮,

鹍鸡啁哳而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

哀蟋蟀之宵征。

时亹亹而过中兮,

蹇淹留而无成。

【注释】

①萧瑟:草木被秋风吹拂的声音。

②憭慄(liáo lì):凄凉。这里形容心情凄怆。

③泬寥(xuè liáo):天空高阔无云的样子。气清:指空气清爽。

④寂寥:空旷寂静。收潦(lǎo):雨后的积水。

⑤憯凄(cǎn qī):悲痛的样子。欷(xī):叹息声。薄寒:微寒。中(zhònɡ):作动词用,伤害。

⑥怆怳(chuànɡ huǎnɡ)、懭悢(kuànɡ lǎnɡ):都是形容人不得志、失意的样子。去:离开。就:靠近。

⑦坎廪(lǐn):穷窘困顿的样子。

⑧廓落:空廓寂寥。羁(jī)旅:客居。友生:朋友。

⑨翩翩:鸟飞的样子。

⑩寂寞:寂静无声。

雍雍:鸟和鸣的声音。

鹍(kūn)鸡:鸟名,样子像鹤,黄白色。啁哳(zhāo zhā):声音繁杂细碎。

申旦:通宵达旦。

宵征:原指夜行,这里指蟋蟀在夜间跳动。

亹亹(wěi):应读作“微微”,意为渐渐。

蹇(jiǎn):句首语助词。淹留:停留。

【译文】

悲凉啊,这暮秋的气象!

风瑟瑟,草木凋零遍枯黄,

心凄凉,好像游子在远方,

登山望水啊,送别友人归故乡。

碧空万里啊,大气空明清爽,

秋水平静啊,川水清澈澄明。

悲伤叹息,不堪微寒伤人,

恍惚惆怅,离乡远去他境。

路坎坷,贫士失职愤难平,

境寂寥,客居他乡无相亲,

心惆怅,我只能暗自伤情。

燕子翩翩归故乡,

秋蝉寂寞止鸣唱。

大雁雍雍向南翔,

鹍鸡啁哳我心伤。

长夜难眠至天明,

蟋蟀夜鸣增悲情。

时光流逝岁已半,

滞留他乡业未竟。

TAG: 九辩

© 转乾企业管理-上海店铺装修报建公司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