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赞美德兰修女
听说德兰修女的名字已经很久了。 诺贝尔基金会从639位得奖者中,评出三位“最受尊崇”的得主,其中就有她(另外两位是爱因斯坦和马丁.路德)。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问卷调查,她还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知道她被誉为“甘地修女”,1997年9月13日她的葬礼上,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她的灵柩,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跟随在后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平民。参加她葬礼的除了印度总统和总理外,还有来自20多个国家400多位政要,包括了3位女王和3位总统。一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太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受到了世界如此的尊敬呀?以前不大明白,最近看了关于她的传记《在爱中行走》。 德兰生在阿尔巴尼亚一个富裕家庭,18岁高中毕业就选择当修女;也就是选择了放弃现世生活和美好前程 。她也曾梦想做个幸福的新娘,但为了“侍奉上帝”,她不再愿意像普通女人过一辈子,尽管那会很幸福,很甜美、很温馨。她不远万里去了印度加尔各答的修道院。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美丽和优雅,高贵和体面,安全与舒适;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病,是饥渴和垂死。她向教廷反复要求到高墙外去为穷人服务,最后终于遂了心愿,开始了她那“爱的行走”。 人们常用“慈善家”来定义德兰修女。其实并不准确。慈善往往是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而德兰修女却是亲手去抚慰这个照料那个,是面对面的给予。一位记者去采访,看到她正在替一个重病人清理,那人拼命咳嗽,腰上有个伤口,溃烂得生了蛆。德兰蹲下身把那人脸上嘴上和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以便他睡得舒适些。就在此时,病人突然呕吐,把呕吐物全喷到了记者的脚上——他惊恐得都快晕过去了。记者在修女的感召下,从此乐善好施,但有一点一直没有做到,那就是亲手照料病患和垂死者。直到他最后一次来到这儿,才勉强在一个重病的老人边蹲下,但他也老了!是呀,慈善是在明亮的大厅里分发“红包”,聆听着受恩者的感谢。但那可不是德兰式的“爱”。我想,仁慈的盖茨先生也未必有替穷人擦拭的勇气。 德兰女士关注的是穷人里的穷人;这些人称作“穷人”还嫌奢侈。他们是乞丐、孤儿、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被遗弃者、残障者和无家可归的人。德兰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于物质上的帮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机关和很多***每天都在致力于解决穷人的生存问题,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她付出一生的努力,在他们凄惨卑微的外壳里,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有人快死的时候,修女一定要把头靠近他的嘴边,细心聆听他最后的话语。德兰修女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困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人,是被爱的”。所以有位从垃圾堆里找到的老人,死时泪流满面,拉着修女的手说:“我一辈子活得像条狗,但我现在却死得像个人。” 德兰修女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她的挚爱超越了种族、国家,甚至宗教。她爱穷人,也爱富人。她认为冷漠是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种疾病,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德兰修女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但是她的住处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电话。她去世时,她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是一张耶稣受难图,一双凉鞋和3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沙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需要缝补。 也许有人说,穷人是“救不完”的,更应该从源头上找问题。这话没错。然而穷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救了一个,就是救了一个世界。“一辈子活得像条狗”,这需要制度之力才能改变;可是让穷人”死得像个人“,却是我们能够勉力而为的。能达到德兰修女境界的人极少,可是,她把整个世界放进爱里,那么我们就用崇敬和感动把她放进我们的爱里。 德兰原名”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里就是”花朵“的意思。在爱中永不凋谢的花朵,这就是她一生的概括了。